絕學不絕,代有新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

“我雖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學校領導和中心同仁不棄,還能和大家一塊兒從事科研工作,這讓我很高興。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參加的《老子》注釋項目,也希望中心今后不斷發展,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
3月29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迎來成立20周年紀念日。90歲高齡的復旦文科杰出教授、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對中心發展寄語。
2005年,裘錫圭先生率隊成立中心后,張涌泉教授擔任中心首任主任。2007年起,劉釗教授擔任中心主任至今。
如今,歷經20年薪火相傳與砥礪前行,中心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逆襲”之路,讓傳統學科在新時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冷門絕學”迎來“春天”
古文字學,是一門識讀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時借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語言、文獻、歷史的學科,因門檻高、培養周期長、出成果難,被視為“冷門絕學”。
“如果沒有文字,人們對古代的了解將如長夜一般。”劉釗這樣形容。
裘錫圭教授
被譽為“當代中國古文字學研究第一人”的裘錫圭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劃破長夜”的引路者。
裘錫圭創建了中心,也是中心的學術核心、精神領袖,他在甲骨學、金文、戰國文字、簡牘、帛書等多個古文字學領域均有深入研究。他對不少長期困擾甲骨學者的“疑字”“難字”進行了解說,并將文字研究與歷史、考古、語言學等多領域知識結合起來,通過跨學科研究方法,推動甲骨學研究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古代社會的理解。
20世紀70年代初,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帛書、帛畫、簡牘等珍貴文物,舉世震驚。其中,有字簡帛文獻達五十余種,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2014年,由裘錫圭主編,湖南博物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以下簡稱《集成》)對這批珍貴資料作了系統整理與注釋。在《集成》的編纂過程中,裘錫圭帶領中心全體教師,以6年的心血傾注于一書,將這一學術工程推向新的高度。
《集成》的問世,對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催生出大量相關研究成果。此后十年間,中心團隊在充分吸納新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對這批文物資料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于2024年出版了集大成之作——《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修訂本)》。
“希望大家能進一步把馬王堆簡帛的整理工作做下去,做得更好,使得學界能夠更方便地來使用這些寶貴資料。”裘錫圭曾表示,對中心而言,《集成》的修訂完成標志著一個新起點,希望后學以此為契機,繼續砥礪前行,為“馬王堆學”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裘先生的學風對后輩的影響很深。”劉釗說。因長年伏案工作,裘錫圭飽受眼疾困擾,90歲高齡的他,盡管精力大不如前,但依舊每天工作2至3小時。他實事求是、對己嚴格、對人公平的治學態度及“字斟句酌”的嚴謹學風對后輩們產生了深遠影響。
成立20年間,中心已出版學術著作百余種,獲得近30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以及60多項其他重要獎項。中心學術團隊已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研究方向全面且交叉互補的合理結構。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7名,其中包括復旦大學杰出教授、首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國家級及上海市人才等多名。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八部委共同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對深入研究發掘古文字歷史思想與文化價值作出了戰略部署。作為首批“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建設單位之一,中心已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及資料信息存儲傳布的中心。
“我們趕上了好時候!”劉釗說。在國家扶持、科技發展與社會關注的合力之下,中心也逐漸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中心濃厚的學術氛圍,也吸引了來自日本、俄羅斯等不同國家的古文字學研究者,這些國際學者的加入,為中心的學術研究注入了多元視角。
十年前,俄羅斯籍學者阿列霞(Olesia Volkova)來到中心讀博,并于2019 畢業。2023年,阿列霞正式入職中心。她的研究目標是將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即商代晚期的甲骨刻辭和青銅器銘文,置于古代世界其他早期文明文字的大背景下進行比較,旨在探究文字起源與國家起源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字的產生發展過程。
對她來說,中心是一個特別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生活在過去與現在之間,中心的老師致力于守護早期中國與今日中國之間的‘紐帶’,這正是他們的使命所在。”作為一名外籍學者,她感謝中心給了自己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為她提供了“一個很有價值的生活形態”。
“科技進步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影響我們”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全員合影
多年來,劉釗一直關注并呼吁新技術在古文字整理研究中的應用,如高清照相技術、3D打印技術、DNA檢測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他認為,文科發展亦得益于數字人文的高速發展,“科技進步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影響我們”。
據介紹,現存甲骨片總數約16萬片,其中大量為殘片、碎片。將這些碎片準確拼合到原始牛骨和龜甲上,是甲骨學研究領域的一大挑戰,而AI技術已成為攻克這一難題的關鍵“利器”。
中心成員蔣玉斌研究員目前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人機協同的甲骨分類綴合研究”。截至最新統計,甲骨綴合成果已超7000組。其中,蔣玉斌綴合500多組,中心博士生楊熠綴合400多組,兩人綴合總量接近學術界綴合總數的七分之一。
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古文字數字化資源采集整理。在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中華字庫工程項目中,中心承擔了“金文的搜集與整理”“楚簡、帛書及其他古文字的搜集與整理”及資源調研、工程管控等工作,建設有“上博簡字詞全編”“馬王堆簡帛字詞全編”等數據庫,積累了大量數據和研發經驗。
中心近年圍繞“先秦秦漢古漢字資料數據庫”與“古文字智慧研究平臺”,還建設有馬王堆漢墓簡帛資料庫、“綴玉聯珠”甲骨綴合信息庫、“四方會同”甲骨著錄信息庫、“貫聯汗青”簡牘綴合信息庫,形成了“二總四專”的古文字數字資源格局。
“古文字原始形體和隸定形體的視覺識別難度很大,我們也在積極思考和探索這方面的技術路徑。”中心成員任攀青年副研究員說。
未來,中心計劃圍繞古文字數據采集標注、古文字知識圖譜、古文字視覺識別、古文字知識庫開展工作,打造大模型智能體“AI古文字專家”,以應用于古文字疑難字詞的考釋研究、古文字形體源流譜系的構建與呈現、漢字教育、書法教育以及中華文明的探索和推廣。
在劉釗看來,古文字學研究正朝著精細化、體系化、數字化方向發展。一方面,學科分支愈來愈精細;另一方面,以“有組織科研”形式開展的重大學術項目不斷涌現。同時,數字人文的發展也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助力,推動其不斷邁向深入。雖然AI應用于古文字研究有特殊困難,但未來有望推動科研范式、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新技術的發展為學界提供了更豐富的出土資料,“但難的是對其背后思想的研究,要不斷賦予新的意義”。這,也將是中心未來將不斷努力的方向。
絕學不絕,代有新人
在這個中青年占多數的團隊里,組織團建活動卻不是個容易事兒。“大家都‘反對’搞春游,”劉釗笑說。“春游不如看書”,醒了就看書,看困了才睡覺,是中心不少學者的生活寫照。他們中有人將愛好變成事業,有人則將事業變成了生活。
有人做,有傳承。隨著社會氛圍的改變,近年來對古文字學感興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相關領域的就業需求也逐漸增加,中心不少學生在畢業前夕就已被各大高校、出版社等相關對口單位“預約”。
喜人趨勢背后,是中心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視。2023年8月,中心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這是也是復旦首個入選的文科團隊。
為填補古文字學科長期以來缺少科學性、系統性教材的空白,由中心13位教師歷時近四年編寫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于去年5月出版。作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領域第一部研究生綜合教材,這部火出圈的古文字教材首印3000套,一周內就銷售一空,年內加印3次,50套精裝本一上線即被“秒光”。
20年間,中心逐漸建立起特色化創新性培養體系,不斷為“冷門絕學”注入年輕力量。目前,中心已培養200多位研究生,其中60余位為在讀學生。歷屆學生不僅在學位論文、外出考察交流項目上屢得突破,還獲得教育部學術新人獎、國家獎學金、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古文字學能接觸第一手材料,很吸引人。”中心2019級博士生楊熠在導師蔣玉斌的指導下,綴合了400多組甲骨。在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中,他對甲骨學的深耕從碩士延續到博士:“中心鼓勵我們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這種學術信任彌足珍貴”。
在這座他稱為“研究殿堂”的學術高地,前沿課程與名師指引構建起獨特的培養生態。“老師們會分享自己近期的研究心得和新成果,對提升我們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此外,中心積極打造立體化培養體系,每年組織同學們外出交流。近期在史語所的訪學令楊熠收獲頗豐,中心舉辦的學術講座和會議也拓寬了他的研究視野。
2020年,“強基計劃”將古文字學納入高校本科招生。作為復旦大學“強基計劃”古文字方向首屆學生,彭若楓如今已是中心2024級碩士研究生。本科階段,她所撰論文《據海昏侯孔子衣鏡銘重思“博學而篤志”之義》獲得首屆“樹人杯”未來古文字學者學術征文大賽一等獎。《古文字學》《甲骨學概論》《古文字工具書與數字化資源》等多門由中心團隊開設的專業課程,不僅夯實了她的學術基礎,也讓她在系統學習中找到了學術坐標。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她在中心的學習過程中愈發明晰自己的志趣與志向,靜下心與學術研究中的不確定性相處。“主動發現問題、深入研究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她說,“課程之外,這是我從中心老師們身上學到的又一門學問。”
近年來,中心成立了“古文字青年學者協同創新聯盟”,主辦首屆古文字青年學者論壇。為表彰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中心推出古文字青年學者協同創新聯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優秀成果獎”,激勵更多青年學者不斷探索。
在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中心還致力于面向青少年群體推廣普及古文字。中心團隊合作撰寫的科普性讀物《出土文獻里的中國》使“冷門”學科變得通俗易懂。“希望在喚醒興趣的基礎上,向孩子們傳授中華文化精華。”劉釗說。
觀瞻青年未來,方知絕學不絕。相信在這片二十歲的學術沃土上,千年的文明密碼將繼續在代際傳承中續寫新章。
本文鏈接:http://www.albanygandhi.com/news-3-2119.html絕學不絕,代有新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冰雪的唯美句子
描述溫泉的詩句
表達相見恨晚的愛情詩句
鄉鎮管區年度工作計劃
第二學期中學語文教研組教研工作計劃
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計劃
描寫心境淡然唯美句子
臘八節唯美句子
傷殘鑒定委托書
個人車輛授權委托書
如登春臺:合肥包河區代還信用卡可長期合作,值得信任
組織:分付提現24小時提現,分付如何快速提現
2025簡介:細說白條額度是如何套出來的,最簡單的白條兌換步驟
天平:京東白條額度怎么刷快速到賬,親測五種秒到有效方法
喜從天降:上海青浦區墊還信用卡,可長期合作,價格最低的地方
最新分享:微信分付怎么提現出來(正確使用方法告知大家)-
真切:總結白條套取現金商家(今天三個方法分享給你們)
靶向藥吉非替尼是第幾代靶向藥(2025年更新中)印度吉非替尼多少錢一盒一瓶?
推薦東莞萬江桑拿品茶休閑國際酒店服務好
東莞松山湖桑拿喝茶私人會所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