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廣州白云區的這家桑拿高端私人會所,以其獨特的品茶喝茶方式和周到的服務,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遠離喧囂、享受生活的好去處。如果你有機會來廣州,不妨來這里體驗一下,相信你會有一個難忘的經歷。aQv知多少教育網-記錄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資訊 aQv知多少教育網-記錄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資訊 但是,在完成了《維吉爾之死》之后,布洛赫本人也完成了“詩人”向“勉強為之的詩人”(Dichter wider Willen)的轉變。所謂“勉強為之”,就是說布洛赫雖然是一個詩人,卻不愿意做一個詩人,而他雖然不情愿成為一名詩人,卻無法擺脫作為詩人的命運和責任。究其原因,這一方面顯然與他多方面卓然不群的才華有關:“1886年11月1日出生于維也納的赫爾曼·布洛赫是舊奧地利最后一位通才(Polyhistor)”。熟悉他的人們都知道他是詩人、文學家和人文主義者。而他同時也是數學家、紡織工程師、工廠經理,還是紡織業協會的干部。作為“奧地利原料加工企業法院調解委員會”的成員,他對失業問題相當熟稔。作為一位極負盛名的文化批評家,他在認識論、形而上學以及倫理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最后,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他還是一位極具洞察力和預見性的人權與法律思想家和民主理論家。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在藝術、科學和政治三大領域都表現出極高才華的人,而文學創作只是這位“通才”諸多興趣點中相對重要的一個。而在另一方面,從更深的層次上看,布洛赫對待文學的態度實際上是他內心矛盾和靈魂沖突的反映。正如布洛赫研究權威保羅·米夏埃爾·呂策勒所言:“布洛赫并不是一個天生的詩人,一個以藝術構思為樂的小說家,也不是一個對文學創作懷著極大興趣的故事講述者,而是一個誤入文學這條歧途的哲學家,他可以在哲學(包括政治學)與文學兩種語言寫作之間游刃有余,并且經常很從容地在哲學家與詩人之間進行角色轉換。”可以看出,布洛赫首先并不是一個詩人和文學家,而是一個從事哲學研究與文化批判的思想家。“認識”與“倫理”是他賦予自己的使命,而“真實”與“價值”(或者說“真”與“善”)是他畢生所追求的目標。所以最開始的時候,他才會對形而上學和倫理學產生興趣,而正是這兩個領域促使他從事哲學和數學研究。但是當他注意到現行的邏輯實證哲學無法滿足他的要求時,他轉而從事起文學創作。他試圖讓文學來承載他對“認識”和“倫理”的追求,因為在他看來,“詩就是認識的躁動”(KW9/2,49),并且可以承擔“藝術的、社會的以及政治的責任”。但是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所遭遇的卻是一個價值體系崩潰的時代和一個敵視精神創造的社會,作家對文學的價值和存在理由不能不一再地產生懷疑。早在1932年,布洛赫在給友人的信中就已經流露出困惑:“總是有不安一再地襲上我的心頭,生怕所有文學的東西、所有詩意的東西都變得毫無意義,不再具有任何存在的理由。”(KW13/1,190)而在作于同年并修改于1936年的講演稿《詹姆斯·喬伊斯與當今時代》(James Joyce und die Gegenwart)(KW9/1,63—94)里面,作家又一次大談特談長篇小說與“詩”(Dichtung)的存在價值以及它們存在的可能性。作家似乎是在為自己加油鼓勁,并用自己似乎堅定的藝術信念來沖淡因價值崩潰而造成的對于“詩”的意義的困惑。但是這一困惑并沒有因此被解決,反而伴隨著法西斯的上臺和二戰的爆發愈加猛烈起來。整個世界正處于可怕的大動蕩之中,猶太人在集中營里被大肆屠戮,無數最殘酷最慘無人道的暴行接踵發生,人類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身為倫理作家的布洛赫這個時候深深地感受到文學作品在面對暴行時的軟弱無力,他對文學意義的困惑也變成了深刻的懷疑,甚至否定。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完成了由“詩人”向“勉強為之的詩人”的轉變:一方面,他依然無法擺脫作為一個詩人的責任。于是他再一次拿起筆,將他對于文學(或“詩”)的深刻懷疑訴諸文字,將作家內心的苦痛與掙扎藝術地再現出來,于是就有了《維吉爾之死》這部長篇杰作。而另一方面,他已經對文學心不在焉。因為在他看來,文學的語言已經無法承載他對于文學使命的要求,那就是“認識”與“倫理”。所以這位“誤入文學歧途的哲學家”又恢復了對于哲學寫作的熱情,重新用準確的學術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時代的深刻見解與認識,以及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和期待。正是在美國流亡期間,布洛赫開始了他深入而又富有成效的理論研究,寫出了一系列涉及歷史哲學、文化批判與政治理論的著作與文章,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他未完成的巨著《群眾性癲狂研究》(Massenwahntheorie)和研究奧地利著名詩人霍夫曼斯塔爾的一篇論文《霍夫曼斯塔爾與他的時代》(Hofmannsthal und seine Z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