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狗糧”、愛冒險,這支“三大隊”搞出大事情
1594次瀏覽
vOm知多少教育網-記錄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資訊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馮麗妃vOm知多少教育網-記錄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資訊
位于成都市西北的郫都區,是聞名全國的“郫縣豆瓣”的產地,也是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以下簡稱三大隊)的駐地。 隨著近日電影《三大隊》的熱映,這支地質大隊也因為一項成果引發輿論關注。像電影里的“三大隊”堅持不懈探查真相一樣,過去5年,三大隊的一組隊員扎根高原、激戰冰雪,在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找到近100萬噸超大型鋰礦,刷新亞洲最大規模偉晶巖型單體鋰礦資源量紀錄。 但在此之前,當地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沒有找礦前景。三大隊如何打破業界斷言,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近日,地質隊員向《中國科學報》講述了其背后的故事。 找到大礦,“要有點兒冒險精神”vOm知多少教育網-記錄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資訊
從郫都向西500公里,穿越重重疊疊的高山峽谷就到了雅江。這里位于川西高寒地區,平均海拔3300多米,地質結構復雜,直到2019年底,礦區所屬鄉鎮才打通四川省最后一條通鄉公路。 過去5年,三大隊科創中心主任岳大斌帶領9名隊員,一次次穿梭盤山道往返兩地。 “現在是一年中隊里‘人最齊’的時候,平常你來找人是找不到的。”三大隊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地質隊員就像鳥兒,春暖花開就飛到各地找礦,只有冬天上凍的時候才會歸巢。” 盡管礦區所在地2002年就已設立探礦權,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被認為“沒有找礦前景”。企業無意過多投入,礦權先后三次變更轉手。 2018年,三大隊接手該地探礦工作。三大隊由原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8地質隊和402地質隊組建而成,兩個地質隊都是上世紀60年代起家的,有豐富的找礦經驗。如果計算歷史上探明的鋰礦資源量,僅川西地區,三大隊找到的鋰礦就達200多萬噸,其中很大一部分位于川西高原的“鋰礦明珠”——甘孜甲基卡地區。 此次發現的雅江鋰礦礦區距離甲基卡只有14公里,最初為什么不被看好呢?“附近沒有大型花崗巖出露,而花崗巖能為鋰礦提供物質來源。”岳大斌對《中國科學報》說,“找礦的希望還是有的,但找到大礦,要有點兒冒險精神。” 地表花崗巖露頭少,深部情況如何?按照這個思路,當年11月,岳大斌和隊員們進了山。經過反復勘查,他們在礦區圈定了一條紅柱石帶。這是鋰輝石礦特有的找礦標志,岳大斌將其喻為“礦體逸出來的‘氣味’”。基于此,隊員們在紅柱石帶中找到了含礦載體。 有了氣味和載體,礦體的“身影”還遠嗎?為找到答案,隊員們每天穿梭在密林之中,尋找蛛絲馬跡,最后發現一塊厚約1米的偉晶巖礦化細脈。他們抓住這一“發絲”般的少量信息分析礦藏的“肌理”,認為這里可能有深部隱伏礦體。 深部找礦一直是世界性難題。雅江礦區植被茂盛、地質結構復雜,在這里進行深部找礦更加棘手。根據前期調研,隊員們直接布設超300米的深孔驗證礦體深部的連接性。 “見礦,意味著潛力巨大;未見礦,那就沒必要繼續浪費時間了。”岳大斌說。 半個月后,鉆孔打到300多米深,就有工人說看到了他們要找的“白石頭”。 “第一鉆”的“冒險”帶來了令人振奮的信息:連續3個鉆孔打出了1000多米的鉆芯,“白石頭”中氧化鋰的品位達到1.62%。岳大斌大膽推測,3孔之間從南向北或許存在一條七八百米長的礦脈。 苦中作樂,4年4萬米鉆芯vOm知多少教育網-記錄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資訊
在岳大斌辦公室的置物架上,放著一根根直徑10厘米左右的灰白色巖芯。那是他和團隊過去5年獲得的“戰利品”的一部分。 從2018年到2022年底,岳大斌帶領隊員在雅江地區鉆孔93個,獲取鉆芯42247米。這背后有很多讓隊員們難忘的記憶。 項目處于高原深切割區,植被茂密、地形陡峭,礦區兩邊是高山,坡度近50度,因此爬山是每位隊員的“必修課”。礦區平均每天有2~5臺鉆機施工,最多時有10臺鉆機同時工作,每臺鉆機每天能“吐出”六七段3米長的鉆芯。為指導鉆孔、放孔,編錄鉆芯,隊員們每天上下山的高差達500米到1000米,相當于每天爬“半個泰山”。每每工作忙起來,午飯就在山上用干糧、自來水解決。 最艱難的是2019年。為了確定深部礦體走向,當時他們連續打了3鉆,深度將近1000米,鉆機卻都未按照預定軌跡行進,導致上百萬元的工程費打了水漂兒。“如果打偏了,資源量評估肯定不合規范。”雅江鋰礦勘探技術負責人廖興健對《中國科學報》說,最終,隊員們反復摸索,采用一種實用技術方法才解決了問題。 最冷的是2021年冬天。通常隊員們每年4月開春“出巢”,12月上凍前“歸巢”。那一年為了趕工期,他們一直干到次年1月。那是川西高原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氣溫零下十幾攝氏度,滴水成冰,但他們每天仍堅持工作四五個小時。 苦中也有樂。“為了保障安全,我們在工地上養了幾條狗,岳總給它們買了香腸等食物。那段時間,大家經常工作到半夜12點甚至更晚,餓了就把狗的香腸拿過來,放到爐子上烤著吃。”“90后”隊員李龍回憶起那段集體“啃狗糧”的日子笑言。 為了滿足企業盡早提交儲量報告,實現綠色勘查、安全開發的需求,這些年來,每名隊員都在克服困難、堅守崗位。 長期的野外工作讓廖興健每到冬天都會犯關節炎,膝蓋里像螞蟻啃咬一樣疼痛難忍,但他在礦區一待就是11個月。資源勘查出身的隊員王章翔不怕隊里“壓擔子”,扛起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測量的重擔,為監測夜間大慶河水流速度,經常凌晨一兩點還在奔波。李龍新婚后就駐守在礦上,父親患癌病危期間,他仍在堅守崗位。 憑著這種堅持,隨著鉆探深度的增加,隊員們每天都有驚喜,信心越來越足。 2019年12月,雅江鋰礦估量達到10萬噸級,達到大型礦規模;2021年8月,估量達到60萬噸,達到超大礦規模;2022年7月,估量達到近百萬噸,氧化鋰平均品位達1.62%。 短短5年,三大隊一舉打破川西高原甲基卡周邊不會再找到大型偉晶巖型鋰礦的業內斷言,探獲我國乃至亞洲單體規模最大、品位最富的偉晶巖型單體鋰礦資源。 在此過程中,他們還創立了一套高效的深部找礦技術“組合拳”——通過地質、地球物理、地電化學和遙感等多元信息精確定位深部隱伏礦體,創下了四川省乃至目前國內鋰礦勘探最深鉆孔紀錄——1302.5米,為未來深部鋰礦探測提供了新模式。 青年地質工作者應敢于“下沉”到基層vOm知多少教育網-記錄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資訊
今年1月,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菊興為組長的專家組對雅江超大型鋰礦勘探項目作出高度評價,認為該項目是我國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以來取得的一項標志性成果,破解了高原深切割區隱伏巨型單脈偉晶巖型鋰礦找礦關鍵技術難題,創立了隱伏巨型單脈鋰礦找礦模型,相關找礦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談及對專家組評價的感受,廖興健直言:“不管走到哪里,都覺得心里有光。” 礦區所在地土地貧瘠、人口稀少。當地農民主要依靠種植青稞、土豆,收取松茸獲得收入,經濟來源十分有限。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書記、局長伍定告訴《中國科學報》,此次雅江地區高品位、超大型鋰礦的發現,不僅有助于推動四川地質系統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堅定四川省著力打造國家級鋰資源基地的信心和決心,還有助于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大隊隊長肖華、副隊長劉權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基層地質勘探不僅需要經驗豐富、特別能“戰斗”的隊員,也需要具有豐富知識的青年人才。目前基層地質隊在吸引高校優秀研究生、青年領軍人才方面仍存在困難。 此次采訪中,多位受訪者認為,推動新一輪找礦突破,仍需青年地質工作者們敢于“下沉”到基層,讓地勘隊伍發揮找礦和勘探的“主力軍”作用。 《中國科學報》 (2024-02-07 第1版 要聞)
本文鏈接:http://www.albanygandhi.com/news-2-272.html“吃狗糧”、愛冒險,這支“三大隊”搞出大事情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