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導師的角色應重新定義

■林雨竹 蔣雙雙
今年年初,國產大模型DeepSeek火爆出圈,再次引發了學術界對人工智能(AI)的激烈討論。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深化了其在研究生教育領域的應用,更推動了高校科研生態的全面升級。
此前,國內多所高校已陸續推出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助手,比如清華大學的“清小搭”、北京理工大學的“艾比特”、哈爾濱工程大學的“程小智”等。而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與高校既有人工智能系統的深度融合,也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智能、更精準的智慧服務。
在此背景下,林林總總的人工智能助手不僅成為研究生的科研“神器”,也被部分研究生奉為“真正的導師”。這一現象背后,反映了人工智能對傳統導師角色的挑戰,導師的權威性、育人堅守與角色轉型等,成為了當今研究生教育領域亟待厘清的核心命題。
導師權威正在消解
傳統教育模式中,導師憑借學術積淀、經驗積累,以及對學科前沿的敏銳洞察力掌握了“絕對話語權”。然而,人工智能的“全能性”正在消解這種基于知識壟斷的權威——從文獻綜述框架生成、實驗方案設計到論文語言潤色,僅需數秒即可輸出高度結構化的“參考答案”。其知識儲備的廣度和信息處理的效率優勢不僅改變了知識傳遞的路徑,更動搖了導師作為“知識唯一來源”的地位。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學術資源的獲取趨于扁平化。傳統導師通過長期積累形成的知識壁壘被打破。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快速觸達海量信息,甚至在某些技術性環節上實現“自給自足”。這種轉變迫使導師重新審視自身價值,若導師仍停留在“知識搬運工”層面,其將不可避免地淪為技術附庸。簡言之,導師必須從“知識傳遞者”轉型為“知識甄別者”與“思維引領者”,在信息洪流中幫助研究生錨定方向。
此外,人工智能的“客觀性”與“絕對理性”形象正悄然重塑研究生對導師權威的認知。相較于導師可能存在的情緒波動或時間限制,人工智能提供的是標準化、即時性服務。它不會因情緒波動而苛責,也不會因時間有限而敷衍,“7×24小時在線”的服務模式甚至讓部分研究生對技術產生了情感依賴,稱其為“真正的導師”。
然而,這種依賴背后潛藏著風險,即算法邏輯是對現有成果的歸納與模仿,內容缺乏真正的學術創新,與人類的批判性思維存在本質差異。若研究生過度依賴技術,其研究可能陷入“平庸化陷阱”。此時,導師不可替代的“權威”恰恰在于突破算法的局限,通過質疑與啟發,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尋求學術突破。
幫研究生跳出“數據繭房”
盡管人工智能在知識處理上已經展現出了強大能力,但其本質仍是工具,無法解答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學術寫作的本質是思想表達,而非簡單的技術拼貼與模仿。學術誠信、社會責任、批判精神……這些價值觀無法通過算法傳遞。導師必須充當學術誠信的“守門人”,在技術濫用與學術初心之間劃清界限。例如,人工智能輔助生成的論文看似邏輯清晰、格式規范,但其背后若缺乏思考,便可能淪為學術不端的溫床。導師的職責正是通過持續監督與價值觀引導,防止技術對學術誠信與倫理道德的侵蝕。
更進一步看,模型的訓練基于已有數據,其輸出必然囿于現有知識體系。而真正的學術創新往往需要打破常規,甚至挑戰權威。導師的價值正在于幫助研究生跳出“數據繭房”,在試錯與冒險中尋找“從0到1”的可能性。這種突破依賴導師自身的學術品味和洞察力,在與研究生的互動中,敏銳捕捉潛在的研究創新點,并對研究選題的價值、可行性進行合理判斷。
眾所周知,博士生涯常被喻為“孤獨的冒險”,焦慮與自我懷疑貫穿科研日常。當研究生因實驗反復失敗而陷入情緒低谷時,人工智能僅能提供“建議優化參數組合”的標準化方案,而導師的共情與鼓勵卻能重新點燃研究生的學術信念。一個關切的眼神、一次坦誠的對話……無數細微的師生人文互動瞬間構成了技術無法復制的“人性溫度”。這種基于共情與信任的情感聯結,不僅是支持研究生走好“學術長征路”源源不絕的動力,也是塑造其健全人格的關鍵。
向培養研究生科研“軟實力”轉移
面對人工智能的沖擊,導師需主動擁抱技術,將其定位為協作工具而非競爭對手。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文獻初篩后,導師應重點訓練研究生的理論整合能力,引導其從龐雜信息中探索研究趨勢與創新空間等;借助人工智能模擬實驗數據后,導師應引導研究生挖掘數據背后的邏輯漏洞,而非止步于表面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導師的教育目標要從“授魚”轉向“授漁”,重點培養研究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隨著人工智能逐步承擔起文獻整理、歸納等技術性工作,導師得以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其角色重心應向培養研究生科研“軟實力”轉移。這種“軟實力”包含研究生個人的綜合素養與高階思維能力,它既是學術創新的基石,也是科研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創設多元場景來培養,包括在學術匯報中鍛煉語言表達與思辨能力,在項目合作中提升團隊協作與領導力,以及在日常科研中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幫助研究生逐步樹立學術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更重要的是,研究生與人工智能的密切互動將倒逼導師摒棄“高高在上”的傳統姿態,建立彼此平等對話的新型導生關系。在這一模式中,人工智能提供技術性支持,導師聚焦思維啟發,研究生則在雙向互動中形成獨立見解。例如,嘗試“人工智能+導師”雙軌指導模式,將技術效率與人類智慧深度融合,以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人工智能的沖擊實則是推動教育返璞歸真。當知識獲取趨于便捷,教育的本質越發凸顯為“以人為本”——在技術理性與人文價值的平衡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倫理意識與情感溫度的科研人才。
總之,在技術狂飆的時代,導師的角色不應被削弱,而需重新定義。導師的核心使命在于守住學術倫理的底線、激發創新突圍的勇氣,以及傳遞技術無法復制的人性溫度。
(作者分別為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博士生)
《中國科學報》(2025-03-25第3版大學觀察)本文鏈接:http://www.albanygandhi.com/news-2-2902.html人工智能時代,導師的角色應重新定義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委員圍繞農文旅融合、數字鄉村發展等話題建言獻策 人才科技“雙翼”助力鄉村振興
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無串擾的量子網絡節點
中電數據科學與智能工程研究院成立
首批30家服務站“各顯其能”—— 北京:多維度靶向賦能專精特新企業
關于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2948號(科學技術類135號)提案答復的函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收官
2023年度科技部《政府網站監管年度報表》
解讀《關于優化中央企業資產評估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
《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征集推廣實施方案》
“創客北京2024”創新創業大賽 龍源環保?退役新能源裝備資源化專項賽 項目征集通知
篤學好古:花唄風控如何提現出來 - 最新的3個提現方法
2025年吉瑞替尼統一銷售價格一覽表 孟加拉/老撾吉瑞替尼代購價格便宜多少錢
如登春臺:寧波鄞州墊還信用卡,找我就可以了,流程簡單高效
大吉大利:廣州花都區墊還信用卡,最便宜的地方,價格最低的地方
喜從天降:上海市墊還信用卡,找我就可以了,實體店多種方式
最新攻略分享-DY月付可以套出來嗎
升級:花唄怎么刷現金出來,輕松7種流程提現方法
火-怎么找分付套線的商家,親測有效,揭秘分付怎么套出來
馬到成功:上海楊浦區代還信用卡取現,自己套出來現金(教你5個操作方法)
盡在掌握:DY月付額度套出來的方法 原來提現方式怎么簡單